近日,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青川唐家河片区内,工作人员拍摄到两只黄喉貂在雪中奔跑、跳跃、嬉戏。黄喉貂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衡量和评价一个区域生态系统健全与否的重要指示物种之一,也是控制和调节一个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物种之一。黄喉貂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建设国家公园是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制度创新,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林草局日前介绍,首批 5 个国家公园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特别是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笔者认为,国家公园制度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与其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共赢之路密切相关。
改善民生是实现生态保护的前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挖掘珍稀植物资源、猎杀珍稀野生动物,曾经一度成为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居民谋生的重要手段,但也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灾难。过去,在三江源地区,每年夏季有20万人挖掘虫草,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只有为当地百姓找到脱贫致富的手段,使他们从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中受益,生态环境保护才能落到实处。
国家公园建设始终坚持既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又要保障好原住民生产生活,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统一。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深挖百姓保护自然的力量,国家公园建设之初,在三江源生活的每户人家中都有一人被聘用为管护员做日常的维护、保护、监测工作。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的生计问题,也充分调动起他们保护自然的积极性,筑起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最基础的保护屏障。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统筹各类资金9000万元,实施黄牛集中养殖、黑木耳提质增效等一批民生发展项目,带动部分原住居民年均增收1万—2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大熊猫国家公园构建起以核心保护区为禁止开发区、一般控制区及外围区域为半开发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在外围区域建起多条森林栈道,打造自然科普教育馆、标本馆,探索开展亲子游、研学游、绿道游等活动。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农家乐老板们成为最积极的巡护队员。这些做法让当地百姓尝到生态保护的甜头,赢得其对保护工作的支持。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改变一个地方长期从事的传统产业绝非易事,不仅需要足够的前期资金保障,还要逐步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当地百姓也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生活习惯、提高技术能力等。这就需要各方携手、提前谋划,做好各项配套措施。
资金是民生保障、产业转型的基础。在充分利用好各类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相关政策措施并督促生态补偿资金及时到位。同时,尽快设立国家公园基金,在确保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公益属性的前提下,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公益组织参与国家公园建设,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发展特色农牧产业是帮助原住民转产转业的重要方式。但在个别地方,原住民由于缺乏养殖技术,曾将帮扶人员赠送的种羊种牛直接卖掉或吃掉。由于缺乏销售经验,特色产品也曾出现销路不畅的问题。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帮助原住民转产转业不仅需要提供资金、材料、设备等物质条件,更要在技术、营销等方面对当地百姓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帮扶。
发展生态旅游也是帮助原住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生态资源往往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生态旅游的旺季较为短暂。个别地方存在“天价餐费”、旺季宰客等现象,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为实现长远发展,需要加强监管,提高旅游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提升旅游产品品质,逐步打响生态旅游品牌。
实践证明,只有让百姓依托自然资源获得更多的经济实惠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其保护自然的内在动力。生态环境保护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国家公园在建设过程中也要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李莹)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